國防大學聯合作戰學院教戰研戰快馬加鞭
學員在綜合演練中交流探討。閆曉強 攝
記者一行到國防大學聯合作戰學院采訪時,該院院長董連山剛剛從某重大演訓現場歸來。談及我軍火熱的聯演聯訓實踐,他的話語中有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
去年以來,全軍重大聯演的聯合指揮席位上,98%以上的指揮和參謀人員在學院培訓過;學院100多名中青年教員,以聯合指揮員的身份嵌入全軍和戰區組織的演習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細數這一串數據,董連山說:“聯合作戰學院正努力朝著習主席指明的方向前進!”
2016年3月23日,習主席視察國防大學時強調:“要堅持把培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突出出來。”4月20日,習主席視察軍委聯合作戰指揮中心時,語重心長地叮囑:要采取超常措施,多管齊下培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盡快有一個大的突破。
統帥的囑托,折射出我軍聯合作戰指揮人才隊伍建設的嚴峻現實:各級指揮員大多沒經歷過真實戰場的歷練,真正懂打仗、會指揮,特別是精通聯合作戰指揮的人才還比較匱乏。不少指揮員離聯合作戰指揮人才的要求仍有差距,“兩個能力不夠”“五個不會”等問題還不同程度存在。
作為全軍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培養的最高學府,國防大學也面臨著一系列艱巨的挑戰——新生的聯合作戰學院由多個院系和部門合并組建而成,原有任務不同、思維理念有別,學院建設的方向如何確定?課程體系如何設置?聯合作戰指揮教員隊伍如何培養……
銘記習主席視察時的重要指示,國防大學黨委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培養作為辦學治校的重中之重、急中之急突出出來,聚焦“聯合”這個關鍵詞優化系室職能配置、科學編組教研力量、強化跨域深度協作。
聯合作戰學院堅決貫徹大學黨委部署,針對指揮員“五個不會”問題,以聯合作戰人才專業化培養為突破口,對課程結構和教學模式進行全面重塑,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意志強力推進教學和課程改革,建立起一套邏輯鏈路、培養規格、課程結構、教學內容全部向聯合作戰聚焦的新型課程體系。
“圍繞聯合作戰全新設計教學內容,重點班次課程更新率達90%以上……”某系主任鄶舟坦言,當初,系黨委向院黨委上報課程改革方案時,自己心里多少有些不托底。大量曾經的“精品課”被取消,沿襲多年的教學思路被改變,一些老教授感嘆“講了一輩子課,快退休了,反而不知道怎么講課了”。這份“重起爐灶”的課程改革方案,卻得到院黨委一班人的全力支持,并在全院推廣。
牢記領袖重托,學院上下聚焦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培養教戰研戰,開始了轉型重塑。
當時剛剛走馬上任的系主任王勇男迎來一場硬仗。人員定崗落編、融合重組尚未完成,學院卻要求新學年采用新的課程體系上課。此時距新學年開課,只剩兩個多月。
“全力推進教學科研創新是習主席的重要指示,也是培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的基礎性工程。”王勇男與全系同志沒有一個人講條件,“學員‘等米下鍋’,教員豈能按部就班,一個字:干!”許多人吃住都在辦公室,硬是按時間節點完成了任務。
“聯合戰役軍團指揮員戰時主要指揮工作”是該系的重點教學內容,一位聯合作戰指揮培訓班學員告訴記者,學習期間,57個教學日安排了12個專題、27項作業內容、4種作業身份,最終形成37項作業成果,“研”和“練”的比重達70%。他感嘆:“強度之大、轉換之快、難度之高、要求之嚴,出乎意料。”
檢查驗收那天,上級督導組專家評價:這是一套符合備戰打仗要求、全流程全要素的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培養專業化課程體系。
幾年來,這個系接連打了兩場教學改革硬仗,先后構建了聯合作戰指揮課程體系1.0版和1.1版,如今正向完善2.0版沖刺。
為了聯合一往無前。靠著敢啃“硬骨頭”的精神,該系還創新了基于問題研究的理論課教學、基于實驗驗證的想定課教學、基于平臺系統的技能課教學、基于兵棋對抗的演習課教學等“六個基于”全鏈路教學新模式,配合新的課程體系教學。
在王勇男帶領大家打贏一場酣暢淋漓的硬仗時,某系主任楊飛龍的開局同樣面臨著艱巨的挑戰。
課堂上,一位多年從事作戰教學的教授侃侃而談,一名空軍學員卻接連指出3個問題:“教授,您剛才講的空軍編成實力與現行體制編制不吻合,無人機使用規模和方式與現有技術條件不匹配,空降兵使用方式與聯合作戰要求有出入。”
在學員對抗的演習場上,一位外聘專家對演習方案提出質疑:“你們組織的是聯合作戰演習,但排兵布陣還是老三樣,雖然設置了海、空元素,但基本沒有用起來,建議按照聯合作戰背景,重新優化演習方案。”
……
原本承擔陸軍指揮專業教學任務的教員轉崗培養聯合參謀人才,面對全新的教學任務,無論是基本理論、想定作業,還是參謀技能、系統操作,這個系的教員幾乎都得從頭開始。
回憶開局起步時的窘境,楊飛龍說“嘴上都急得起了泡”。那段時間,楊飛龍每天忙得連軸轉,辦公室成了他的第二個家。
要培養過得硬的聯合作戰指揮人才,教員必須有幾把“硬刷子”!學院黨委組織一場特殊的指揮所演習,基于聯合作戰背景、基于信息系統運用,全院95%的教員參加,人人進入角色,個個接受檢驗。
演中練、練中考、考中評。演習結束當天,院領導帶領機關和外邀軍兵種院校專家一起,對演習進行集體“會診”,列出13項55個問題。這場看似平常的演習在校園里掀起一場頭腦風暴,也讓大家看到了差距。
院黨委趁熱打鐵,叫響“走出軍種溪流,匯入聯合海洋”的口號,采取跨軍兵種代職“全方位塑造”、參加重大演訓“實戰化錘煉”、理論與實踐“深層次融合”等多種手段,為教員隊伍補聯合之“鈣”。
楊飛龍給記者列出這樣一組數據:全系所有教員都擁有到聯指機構參演、跟訓的經歷,10多人赴各軍兵種交流代職,全系年人均授課量達數百課時,形成了數十門課程的全新教學體系,其中作戰指揮類課程比重超過70%。
記者采訪當天,軍委政治工作部機關到學院所屬某演訓中心調研。
“沒想到,你們對聯合作戰的模擬推演這么逼近實戰!”負責某戰時政治工作項目研練攻關的同志,看完中心的技術演示后,對高級工程師胡曉峰說。整整一下午,雙方都沉浸在研究合作的氛圍中。
這樣的造訪已成為常態。如今,該中心已成為我軍名副其實的“戰爭實驗室”、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培養的“孵化器”。
幽默地自稱為“棋兵”的胡曉峰,是該演訓中心兵棋系統的開創者之一。為了把中心的年輕人扶上馬、送一程,63歲的他已延期3年退休。去年八一前夕,習主席簽署通令,為胡曉峰記三等功。
“行進在統帥關注的目光里,我們絲毫不敢懈怠。”當面聆聽過習主席重要指示的胡曉峰,深感責任重大。這些年,兵棋團隊在他和司光亞、吳琳等“領頭雁”的帶領下,取得累累碩果:先后完成600多類軍事規則模型設計,研制出30多套戰略戰役演習子系統,以及3款戰役兵棋想定作業系統,構建起我軍兵棋理論和技術應用體系,為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培養作出重要貢獻。
傍晚時分,聯合作戰指揮員培訓班的學員們正在分班討論,記者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每個班都堪稱一個“微縮版”戰區聯指。隊長李文鋒介紹,他們在編配班組人員時,會考慮將不同軍兵種的學員安排到一塊兒。
“聯合作戰指揮人才是培養出來的,也是‘熏陶’出來的!”李文鋒告訴記者,他們在編班、分組等幾乎所有的管理和生活細節中,想方設法為各軍兵種學員創造交流、互動的條件,營造聯合的氛圍。
采訪期間,恰逢學院政委李偉強就任。3年多前,李偉強就在聯合作戰指揮員培訓班學習深造。他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聯合作戰學院因聯合而生,為打仗而建,我們必須始終牢記習主席的囑托,加快聯合作戰人才培養步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