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戰車+”式輕型坦克接連亮相
卡普蘭輕型坦克
8月中旬舉辦的土耳其國際國防工業展覽會上,土耳其FSS公司展示了首輛量產型卡普蘭輕型坦克,并宣稱該型坦克已進入生產流程。
這款輕型坦克,印度尼西亞也出資參與研發。有軍迷注意到,這款由兩國聯合研制的輕型坦克,其實是FSS公司在重型步兵戰車底盤上安裝了比利時一家公司所生產“庫克里爾”雙人炮塔的“嫁接”類產品。
這種立足步戰車底盤、奉行“拿來主義”的輕型坦克架構,顯然與二戰前后各國對輕型坦克底盤進行專門設計的方式有所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對坦克底盤進行專門設計,是研制輕型坦克的通用做法。
美軍的M3系列、M5系列和M24系列輕型坦克無不如此,它們的升級大多是圍繞增強火力、動力、防護力展開。
二戰后美國研制的M41華克猛犬輕型坦克、M551謝里登輕型坦克,還有其旨在出口的黃貂魚輕型坦克也延續了這一傳統。
同樣,在二戰后推出的蘇聯PT-76水陸坦克、法國AMX-13輕型坦克、英國蝎式輕型坦克、德國RU251輕型坦克、瑞典Strv 74及IKV-91輕型坦克等,也絕大部分是基于坦克底盤的支撐而問世。
當時的這種通用做法與傳統,如今已發生改變。目前,不少國家在研制輕型坦克時采用了“步戰車+”架構模式。
瑞典研發的CV90120輕型坦克,就是在一個相對“瘦小”的底盤——CV90步戰車底盤上,架設了1門120毫米口徑的反坦克加農炮。因此,它也被稱作坦克殲擊車。
俄羅斯的2S25章魚輕型坦克則是基于BMD3型空降戰車底盤研發的,出于對火力的追求,生產廠家為它安裝了一門125毫米口徑的滑膛炮。
今年4月,美國一家公司拿出了其陸軍BAEMPF機動防護火力戰車實物樣品。這款輕型坦克整個炮塔的位置,看起來比傳統坦克要靠后不少。據稱,原因在于該款坦克的底盤不是專門研發的,而是采用了步戰車底盤。
專家認為,輕型坦克研制架構模式的改變,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冷戰末期,輕型坦克一度遇到“冰期”,很多國家中斷相關研發;二是科技的發展與步戰車的出現,使一些重型坦克的機動也具備相當靈活性,步戰車防護力相對提升也擠壓了輕型坦克的發展空間。
如今,步戰車底盤技術已比較成熟,“拿來就用”省時省力省經費,但也同樣帶來了一些短板,例如車體較為高大、防護力“先天不足”等。
以卡普蘭輕型坦克為例,它的戰斗全重為35噸,炮塔配1門105毫米口徑的線膛炮。模塊化的炮塔,可以在無人遙控炮塔與吊籃有人炮塔間切換,還可根據任務需求快速轉換成25、30、35、40或50毫米口徑機關炮以及90毫米口徑主炮等,打擊能力多樣。但是,該車的防護性能依然是步戰車水平,在這方面尚需進一步提升。
另辟蹊徑還是東拼西湊?刨根問底不是件容易的事。能肯定的一點是,這種“步戰車+”式的輕型坦克正越來越多。(王曉煊、白子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