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荒山,老兵播種“綠色夢”
——軍隊退休干部張連印堅持植樹造林改善家鄉生態環境影像
張連印和鄉親們一起上山種樹。
張連印(左四)向地方干部群眾講述自己退休后植樹造林的經歷。
剛回家鄉時,張連印(左)與鄉親們一起培育樹苗。(翻拍照片)
張連印(右一)在了解樹苗長勢情況。多年來,他幫助當地26戶貧困戶擺脫了貧困。
張連印(右)與放羊的鄉親拉家常。這些年,鄉親們被他建設家鄉、造福百姓的事跡深深打動。
張連印(左一)在瞭望塔上觀察森林防火情況。
張連印(右一)與老伴王秀蘭、兒子張曉斌一起為樹苗澆水。
從空中俯瞰,如今的張家場村周邊滿目蔥蘢。張連印18年來種下的樹木已經連片成林,促進了當地生態環境的改善。
18年前,從軍40載、時年58歲的張連印,從河北省軍區副司令員的崗位上退休。解甲歸田后干啥?張連印心里做著一個“綠色夢”——他要回到家鄉山西省左云縣植樹造林、治理風沙,盡自己所能幫助改變家鄉的面貌。
左云縣張家場鄉張家場村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是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重點地區。“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白天點油燈,晚上堵門風”,曾是這里的真實寫照。
2003年10月,張連印迎著塞北的寒風,走上人生的“第二戰場”。
剛開始,張連印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自掏腰包買樹苗,買回來就種在荒山上。可等真正開始后才發現,種植技術、育苗、資金等都是擺在面前的難題。育苗基地要選址,他一趟一趟到縣、鄉政府匯報協調;資金不足,他動員全家人籌措;不懂種植技術,他就跑大同、上北京,向苗木專家請教,并購買書籍自學種植知識。他和老伴還在荒灘上搭起帳篷,決心扎下根干出個名堂。
隨著種植面積逐步擴大,一些雜音冒了出來。有人說:“老張種樹是給自己種的,等樹長大了就來錢了。”面對議論,張連印在村兩委會議上鄭重表態:自己一不要林權,二不要地權,30年后生態建設成果全部無償交給集體。一番肺腑之言,贏得村民的支持。
2011年,張連印被確診為肺癌,同年7月接受了手術治療。面對突如其來的病魔,他做了兩件事:一是想方設法把因為種樹欠下的債還上;第二就是交代身后事,叮囑子女一定要把為民造綠的事業堅持下去。2014年,張連印肺癌骨轉移。這次,他決定放棄化療,保守治療。不僅如此,他甚至沒有離開植樹造林一線去休養。如今,離確診癌癥過去了10年,張連印的肺癌已經鈣化,骨轉移也沒有進一步擴散。
回鄉18年,張連印堅持植樹造林綠化荒山,帶領鄉親們種樹205萬株,造林1.8萬余畝,在昔日荒蕪的河灘上建成300多畝苗木種植基地,育有樟子松、油松、側柏等20個品種。據統計,左云縣林木覆蓋率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現在的45.03%,增長了6.43%,其中張連印個人就貢獻了1.5%。
張連印,這個受黨教育多年的老兵,把為民造福的初心宗旨寫在了塞北大地,寫在了百姓心中。(宋雯、劉松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