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視野:沖破“頭腦中的迷霧”
——西藏軍區某合成旅偵察營提升戰場意識新聞觀察
月色昏暗,黑壓壓的烏云,似乎裹挾了大地。
高原腹地,西藏軍區某合成旅偵察營一支戰場偵察小分隊腳踩碎雪,悄然前行,深入“敵”陣。
“迅速隱蔽!發現‘敵’反偵察目標!”小分隊指揮員、二級上士李俊思立即指揮大家潛伏下來。
靜待時機,李俊思帶領大家利用對手設備性能的“間歇期”,迅速行動,順利抵達最佳偵察位置。
很快,目標信息視頻通過數據鏈路,實時呈現在后方的情報處理車上。快速、準確、高效的戰場偵察,為指揮員決策提供了可靠的一手資料。
這一幕,讓營長汪坤感慨萬千。5年前,這個偵察營正式組建。新的裝備設備、新的編制體制、新的兵員構成,讓他們成為全旅矚目的焦點。
擁有一流裝備,就需要一流視野。當他們看得越來越遠的時候,戰場也似乎讓大家越來越看不懂了。
“偵察兵的任務是感知戰場、透視戰場。身在戰場,我們首先要沖破‘頭腦中的迷霧’,緊盯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發現敵我態勢的真面目。”汪坤說,這是一段新路,更是一段“心路”。
營長的棋局
當偵察營長,需要做出推動戰場進程的決定
高原峽谷,冰雪覆蓋。遼闊的天穹之下,一場紅藍雙方的對抗演練進入關鍵階段。
潛伏進入“敵”后偵察的紅方偵察兵,經過信息匯總,核準上級通報的“敵情”后,準備后撤。
就在此時,一個小型車隊駛近“敵”指揮所。隨后,指揮所里走出的眾人,簇擁著剛剛下車的一名人員交談起來。
“會不會是一條‘大魚’?”紅方偵察兵立刻將視頻鏡頭實時回傳。
“極有可能是‘敵’方高級指揮員。”坐在營指揮車里的偵察營營長汪坤盯著視頻畫面,心里不停地盤算——
報給上級指揮所,對比研判后,再下達指令給火力單元……這樣幾經周折,這條“大魚”說不定就跑了。
想到這里,汪坤做出一個大膽決定:直接接通炮兵營營長的通話器,三言兩語說清要害,通報目標坐標。然后,再向上級指揮所報告相關情況。
轉瞬間,炮火傾瀉,覆蓋目標。
目睹這一幕,汪坤的眼前,恍然浮現出之前的一場“戰斗”。
那次演練,這個旅擔綱紅方主攻力量,成體系配發新裝備的偵察營,備受矚目。
進入偵察陣地后,官兵放飛無人機、展開偵察車、派出武裝偵察力量、架設車載雷達……一切按計劃有條不紊推進。
“發現‘敵’指揮所!”很快有了收獲,汪坤立即命令,第一時間將目標信息上傳至上級指揮所。不久,火力分隊依令對目標地域實施打擊。
“有了新裝備,這場仗打得輕松又漂亮。”汪坤以為勝券在握。
沒想到第一階段演練結束,導調組一盆冷水潑來——“毀傷無效!目標已順利轉移。”
“煮熟的鴨子竟然飛走了!”復盤檢討,參演官兵有些垂頭喪氣。炮兵營營長徐亮和汪坤對視時一陣苦笑:“你要跟我早說一聲就好了。”
這句話,讓汪坤腦海中閃過一道亮光。
從發現到摧毀,考驗的不僅是裝備性能,更是戰場意識。“早說一聲”在技術上實現不難,可“早說一聲”所需要的戰場視野和膽略,我們具備了嗎?
給炮兵營撥通一個電話只需要幾秒鐘。但是按照平時的程序和習慣,一個情況報到旅機關,機關參謀研判后再報指揮員下決心,再分頭下達命令,也許就需要不知多少倍的時間。
“戰場復雜多變,偵、控、打、評、保,不僅要縱貫形成一條鏈,還要形成縱橫織成一張網。”帶著自己的思考和建議,汪坤找到了旅主要領導。
在旅長、政委支持下,有了更多的戰場主動權,汪坤卻更焦慮了——
“看起來我似乎也能給炮兵營發號施令了,當偵察營長需要做出推動戰場進程的決定,這一點也不輕松。”
他說,就拿這次的案例來講,發現了“大魚”,上報旅指揮所,能得到更全面的處置方案,但時間久了,疑似目標隱匿的可能性也在增大。直接呼叫炮兵火力打擊,可能會一擊制敵,但一旦誤判誤打就會打草驚蛇,暴露己方多個位置,“這是給自己找了一道兩難的選擇題啊。”
“其實不光是我。偵察營每個點位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在汪坤看來,日趨透明的戰場環境中,只有敢于擔當、善于判斷,才能給出戰場態勢“最優解”,贏得最終的勝利。
班長的戰斗
當偵察班長,面臨“打與不打”的艱難抉擇
機動偵察一連中士班長李紹奇的軍營夢,緣于小時候看過的一部電影——《沖出亞馬遜》。電影里,中國軍人挑戰極限、無所畏懼的風采,讓他心馳神往。
然而成為偵察兵后的第一次演習,就讓李紹奇“打得不痛快”。
深入“敵”后,面對唾手可得的目標,李紹奇準備伺機出動。當時帶隊的班長卻用眼神制止了他。請示上級,等“抓住機會殲滅”的命令下達后,最佳時機已經失去。
復盤檢討會上,“火藥味”十足。兩種不同意見擺上桌面:一種認為一線偵察兵潛入敵后,是以偵察敵情為主,有什么情況報告給上級決定,不能貪戰果、求痛快貿然出手;另一種則認為偵察兵本可“順手牽羊”的事情,為什么還要“繞一圈”,白白錯過機會?
發現一個有價值的目標,班長到底要不要第一時間把握戰機?呼叫火力支援不是唯一的打仗招法,關鍵時刻一線偵察員敢不敢擔當“斬首”“點穴”的重任?在決策“能”與“否”的過程中,如何突破“戰斗分界線”?
這些問號的答案,在李紹奇走上班長崗位后,仍在探索——
“情報信息由下至上融匯,待綜合分析判斷出準確結果后,選擇最優打法,更有把握一擊制敵。”
“戰場多變,一旦貽誤戰機,很可能產生‘蝴蝶效應’,悄然改變敵我態勢,讓本已透明的戰場再度被迷霧籠罩。”
偵察營的思考,同樣是該旅黨委研討多時的勝戰之辯。為了讓官兵們一心謀戰研戰、不必畏手畏腳,該旅黨委專門出臺演訓 “容錯機制”,鼓勵大家開拓創新,大膽研討打法戰法。
戰時高招源自平時積累。偵察營主動與各火力分隊攜手組訓,“發現即摧毀”鏈路更為暢通;同通信單元展開融合訓練,運用信息系統推動情報多級實時共享;和陸航力量進行戰術磨合,讓偵察分隊插上飛躍的翅膀。
“大家的爭論,其實不是為了找尋唯一答案,而是為了在‘頭腦風暴’中倒逼思維轉型。”一次次實戰叩問,讓李紹奇的思考成熟了許多。
“發現重要目標,我會直接向旅指揮所申請命令。時機得當時,我也敢雷霆出擊,直擊敵人心臟。”李紹奇說,思索讓自己多了一種勝戰選擇。
前不久,該旅組織的一場對抗演練中,執行偵察任務的李紹奇,利用偵察設備比對發現,一個不起眼的暗堡里,“敵人”走動頻繁。
借助暗夜,李紹奇帶領武裝偵察小分隊悄然靠近,確認“敵”指揮所已轉移至此處后,果斷出擊。“斬首”行動取得成功,戰斗進程極大縮短。
戰士的暢想
當偵察兵,想與旅長直接連線共享信息
偵察營情報處理隊下士周培博,之前是一名步兵。
加入偵察營后,周培博最大的感慨就是:偵察兵真“闊氣”——偵察營的裝備器材種類、數量名列全旅前茅。“裝備、設備分到個人頭上,人均3件都不止,很多還不重樣!”
擁有諸多先進裝備的偵察兵,戰場上應該怎樣打勝仗?
一次演練,面對戰場新情況,周培博大膽提出:我們可不可以直接向旅長報告?擁有這么先進的裝備,旅長是不是可以直接指揮單兵作戰?
周培博的想法一提出,立即遭到眾人質問:一線的情報直接傳給旅領導,他們如何篩選,如何去偽存真?這樣做不是簡化程序,而是給指揮員增加非必要的工作量。
然而故事有時就是巧合,不久后的一次演練,“敵”方保障力量的情報遲遲沒有摸清,待到水落石出、確認無誤時,戰斗即將打響……
時間緊迫,周培博建議直接上報旅長,卻沒有被采納。等到情報經連營、機關參謀,逐級到達旅長的指揮席上時,對手已經占得先機。
復盤時,這個事例讓旅領導感慨萬千:“如果我們不改變思維模式去適應信息化戰場,再先進的武器裝備也是擺設。有些事,戰士想在了我們的前面。”
旅長趙賢福又想起了授裝時的一幕——
新裝備的強大性能被展現出來。某型偵察無人機,觀測距離遠,續航時間長,可直抵敵縱深腹地。隨著解說員的自豪介紹,操作手的迅即操作,遠隔重山的一組組戰場數據很快呈現在顯示屏上。
嶄新的裝備,嶄新的天地,讓參觀的幾名戰士挪不開腳,七嘴八舌地討論著,暢想如何運用這些“新伙伴”一起打勝仗。
“戰士關于打勝仗的暢想,是練兵備戰的寶貴財富,是謀戰研戰的生動實踐。”趙賢福說,這些想法就像小草的種子,但一旦根須刺透種皮,在寒瑟高原扎下根,未來就有了無限可能。(郭豐寬、范 離、張子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