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空軍試驗海外部署新模式
據外媒報道,為進一步提高應對高端戰爭的戰備水平,經過20余年應急反恐作戰的美國空軍正在轉變遠征型軍力運用和部署模式。美國《空天力量》雜志近日報道稱,美空軍正在驗證和使用一種新的組建與部署方式,以幫助其海外部署分隊更迅速形成作戰能力。
組建“空中特遣隊”
美空軍部長弗蘭克·肯德爾在9月中旬舉行的美國2023年度航空、太空和網絡會議上稱,美軍將在2024財年試驗新的海外部署模式。美空軍準備組建多支“空中特遣隊”,以取代傳統的空軍遠征聯隊進行海外部署。美空軍負責作戰的副參謀長詹姆斯·斯利夫介紹說,“空中特遣隊”是一支本著“輕足跡”原則組建的多兵種可部署分隊。所謂“輕足跡”原則,是奧巴馬政府時期形成的一種戰略,旨在利用規模小、靈活性強的部隊,通過“外科手術式”突擊使對手陷入癱瘓狀態。
斯利夫說,在現有模式下,美空軍部署至海外的部隊和相關人員,是以“零打碎敲”方式從各個單位和基地抽調而來。由于缺乏共同訓練基礎,相互之間缺少配合,工作效率低下,作戰能力不強,只適合在建有永久性大型作戰基地且戰場對抗強度不高的環境下部署使用。“未來,這種作戰環境將發生變化,美空軍需探索新的海外部署模式,‘空中特遣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目前,美軍正在組建3支“空中特遣隊”,其中,2支小隊將分配給中央司令部,另外1支分配給印太司令部,專注太平洋地區。這3支特遣隊均屬試驗性質,旨在對新型海外部署模式進行驗證。美空軍發布消息稱,特遣隊下轄各小隊將于2024年夏季進行共同訓練,并于2025年秋季正式啟用,隨后將進行海外部署。
打造復合型隊伍
斯利夫表示,“空中特遣隊”基本組成人員包括4種類型,即指揮人員、任務人員、作戰支援人員和作戰勤務人員。指揮人員是特遣隊的大腦,通常由隊長、副隊長、高級軍士長以及空軍遠征聯隊參謀人員組成,其中,隊長軍銜為上校,副隊長為中校。任務人員包括作戰人員、保障人員、情報人員以及所有執行日常任務的人員,必要時會配屬戰斗機、運輸機以及情報、監視和偵察系統。作戰支援人員指土木工程師等建立基地和保障任務順利實施所需的人員。作戰勤務人員主要包括基地管理人員、機場安全人員、空中管制人員、伙食保障人員等。
據透露,“空中特遣隊”是一支小型化合成作戰單位,組成人員必須在美空軍兵力生成模型下接受訓練,且掌握多種不同軍事專業。斯利夫表示,美空軍需要組建擁有這些要素的“空中特遣隊”,而不是臨時從93個基地抽調兵力,形成戰斗團隊。這樣一支由多種專業人員組成的復合型隊伍,能夠在極端情況下脫離對后方支援的依賴,形成一個“指揮—作戰—支援”閉環,保證作戰任務更高效執行。
據了解,美空軍“空中特遣隊”飛行員可處理超出他們通常職責范圍的任務,比如駕駛叉車。爆炸物處理或空中交通管制等更專業的任務,將交由那些受過一定訓練的人員完成。
斯利夫指出,“空中特遣隊”的組成人員,會根據海外部署任務性質和需求不同,進行“量體裁衣”式組合,可提供的能力取決于具體部署地點。如果前往印太司令部參加演習任務,可相應減少安全人員配備數量。如果前往永久性大型作戰基地參演,可減少土木工程師等部分作戰支援人員,因為很多設施不需要從頭建設。
轉向任務中心型
目前,美軍內部正在對空軍建設方向問題進行討論。有觀點認為,目前這支空軍為追求全功能發展、多領域參與,正在以犧牲靈活性為代價提升作戰能力和作戰效率,規模變得越來越大。此舉不僅將耗費大量資源,而且會讓空軍變得越來越臃腫,很難對突發事件作出迅速反應。組建“空中特遣隊”,反映出美空軍未來建設或將圍繞任務而非功能進行。
在組建“空中特遣隊”的同時,美空軍還提出“敏捷作戰部署”和“多能空軍人員”等戰術概念,反映出其對高效、快速實現作戰任務的追求。斯利夫指出,上述概念的具體實踐需得到訓練有素的空軍人員支持。“這要求我們100%地依靠嚴格的力量生成模式,花費大量時間和空間進行訓練。”
需要指出的是,美組建“空中特遣隊”還需對各方面進行綜合權衡。有美國官員表示,更常規地部署安全部隊和土木工程師等空軍支援人員,將降低美國本土基地服務質量。這可能意味著美軍不得不關閉1座基地大門或1條跑道,因為沒有足夠人員負責運營維護。另外,大量的兵力生成模型訓練,可能占用美空軍人員日常工作時間。如何平衡訓練和日常工作,是擺在美空軍面前的另一難題。(于曉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