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一大隊:鑄造敢打必勝的長空利劍
戰鷹列陣。師勇進 攝
走進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一大隊,營院內最醒目處立著兩塊石碑:
一塊,上面刻著一行遒勁的大字——“打造世界一流空中精銳之師”;一塊,上面刻著一個碩大的“敢”字,下方刻著3行字:敢為人先、敢于擔當、敢打必勝。
一塊,昭示著眼中的目標;一塊,訴說著腳下的路徑。這樣的精神,激勵著這支英雄部隊,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該大隊的先輩們先后擊落擊傷敵機29架,創造“15∶0”的輝煌戰績,幾乎是一夜之間成為令世界驚嘆的“空中王牌”。
進入新時代,在強軍目標指引下,該大隊官兵依舊時時沖鋒,“王牌”輩出、捷報頻傳——12人次奪得“金頭盔”獎、6人次奪得“金飛鏢”獎,榮立集體一等功。
面對眾多榮譽,他們沒有沉浸在喜悅和滿足中,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在新的“起飛線”上,瞄準世界一流鑄造敢打必勝的長空利劍。
采訪中,戰機的引擎轟鳴聲從未間斷,仿佛是這里永恒的“背景音”,聲聲轟鳴回響著這支英雄部隊在新時代踐行強軍目標、打造世界一流空中精銳的鏗鏘足音……
對于身居第一和想爭第一的人來說,必須有一種敢于自我否定的精神——
能夠打敗別人的人,首先要打敗自己
這是一次“蒙眼塞耳”的突防——
夜色如墨,一架新型國產戰機在云層中穿梭,飛行員成功突破對手織就的重重密網,臨近接“敵”之時,突然出現在對手眼前,一擊制勝。
戰后復盤,大家認為,這次突防訓練“點亮”了多個訓練“盲區”,顛覆了不少他們曾引以為傲的“制勝絕招”。
“能夠打敗別人的人,首先要打敗自己。”該大隊大隊長認為,對于身居第一和想爭第一的人來說,必須有一種敢于自我否定的精神。
大隊長坦言,這種領悟源于“痛”的經歷——
在該大隊空勤樓正門廳,掛著一塊浮雕,畫面是一枚導彈精準洞穿目標。第一眼看到它的人都會問:“浮雕記載的是你們哪一回的英雄事跡?”其實不然,那是這支部隊的“眼中釘”,是對手的“獎杯”。
那年,一場對抗演練中,他們先“敵”開火,卻沒有命中目標。而對手“一劍封喉”,首戰即大捷。
兵敗歸營,他們決定把對手精準洞穿目標的鏡頭,制成浮雕掛在正門廳。浮雕的后面,是該大隊自組建以來,捧回的一個又一個榮譽。
一邊是銘刻在歷史中的無上榮耀,一邊是記錄在現實中的“慘敗”教訓。歷史與現實、榮耀與失敗的對望,時刻激勵著每名飛行員。
“將昨天的成績等同于今天的能力,等待我們的可能就是失敗。”該大隊官兵感嘆,如果滿足于昔日的榮光、停滯在過去的經驗,無異于給自己“畫地為牢”。
永不停歇地革新自我、突破自我,才能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很少有人知道,他們吃過多少苦,冒過多少風險。人們記住的是,在此后的各類比武競賽中,他們連續多次勇奪團體第一名。
重歸“第一”,飛行員們愈加警醒:不僅要走出“失敗的自己”,還要跨過“勝利的自己”。
一次考核,他們以4∶2取勝,隨后圍繞“輸,輸在哪里;贏,贏在何處”組織討論。緊盯失利不放,深入查找問題背后的問題,對某新型戰機抗干擾雷達使用提出4條改進建議,并由此完善作戰預案。
一次演練,雖然以8∶1大勝,但他們卻以“勝利之后,只能高興一秒;找到不足,卻要用力十分”的態度,圍繞“丟掉的1分”展開討論,把訓練中“縮手縮腳”等積弊拎出來反復拷問。
前不久,該大隊一名飛行員受邀到戰區機關交流發言,第一個主題就是講“認清差距、準確定位”。
在這種“時刻的自省”中,他們不斷挑戰、不斷突破,一次次創造空軍新裝備訓練歷史,填補了一個又一個訓練空白,取得一個又一個新突破。
幾年前,該大隊在空軍首批整建制換裝新型國產戰機。幾年來,他們保持“領飛”姿態,以作戰需求為牽引,形成一系列戰法成果,培養出一批骨干人才。該大隊被中央軍委表彰為“全軍踐行強軍目標標兵單位”。
時代飛速變遷,飛行員的本領“保鮮期”變得越來越短——
找到正確的方法路徑,遠比找到答案更重要
10余年前,空軍首屆“金頭盔”比武中,該大隊一名飛行員發揚“空中拼刺刀”精神,以大比分優勢奪得“金頭盔”;前年,這名飛行員駕駛新型國產戰機,出色發揮先進裝備性能,再次捧回“金頭盔”。
問及兩次比武的感受,他感嘆:“時代飛速變遷,飛行員的本領‘保鮮期’正在變得越來越短。”
“以往空中戰場上,關鍵就靠一兩招。”這名飛行員記憶猶新,第一次奪得“金頭盔”時,他與團隊潛心研究的一項戰法,讓他們在那幾年鮮有敵手。
“現在空中戰場上,今天你用出的‘撒手锏’,明天就有可能成為致命的‘軟肋’。”這名飛行員心有余悸,前不久他與團隊創新的戰法剛剛亮相演兵場,沒過半個月,就被兄弟部隊找出了其中的“體系短板”。
“7天,如今一個新戰法‘保鮮期’只有7天。”這是該大隊所在旅旅長給出的答案,他坦言,戰爭的“臉”不停在變,打勝仗的能力標準不停在變,潛在對手的能力同樣不停在變,過去行之有效的方法,現在未必可行;上次成功的路徑,也可能成為下次失敗的原因。
飛行員們說,新型國產戰機系統模塊持續升級、深度融入作戰體系、作戰運用不斷深化,一個版本的更新,就可能將前期積累的優勢抹平。
在這樣的“不確定”中,能夠把握的是什么?飛行員們的回答出奇一致——思維。
“強軍新時代,在習近平強軍思想引領下,我們上高原、赴遠洋、飛邊界成為常態,實戰實訓、聯戰聯訓力度不斷加大,和能力一起重塑的,還有研戰謀戰的思維。”該大隊大隊長說,如今飛行員追求的不再是一招一式的創新,而是系統性解決問題的思路。從某種意義上講,找到正確的方法路徑,遠比找到答案更重要。
歷經無數次實戰化演訓的洗禮后,該大隊官兵沉淀出的研戰謀戰方法論,給了他們面對未知、勇闖“無人區”的底氣。
在改裝新型國產戰機過程中,該大隊借鑒此前的“項目組長負責制”成功經驗,成立多個研究小組,大幅提升飛行員空情處置能力,解決了飛行訓練中遇到的諸多難題。
訓練中,他們運用工程化思維,對作戰任務、戰機性能、作戰指標等進行“理解—分析—解構”,最終形成“能力需求—指標級別—訓練方法”垂直解構體系。在體系中構建起龐大的樹狀思維導圖,幫助飛行員清晰看到戰斗力高點和生成步驟,找準著力重點和突破方向。
在這樣的體系下,飛行的經驗得以累積共享,創新的腳步不停接力前進。一名飛行員潛心研究總結技戰術運用心得,形成了數本厚厚的“飛行寶典”,助力后續改裝飛行員縮短成長周期。一名飛行員結合自己多年實彈打靶經驗,系統分析大量彈道數據,破解了某型導彈作戰運用難題……
改裝新型國產戰機不久,該大隊便受領重大任務。面對全新挑戰,官兵信心十足:“十幾年前闖‘無人區’,是摸著石頭過河;如今再闖‘無人區’,手中已經有了‘導航圖’。”
是役,他們駕機雷霆出擊,開創了又一個“首次”。
以人為“鏡”,照出“真實的自己”——
每次升空,都是打仗前的最后檢驗
時代這樣記錄他們的足跡——
2013年11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東海防空識別區公布劃設后,中國空軍進行了首次空中巡邏。
前不久,該大隊飛行員駕駛著新型國產戰機,對進入我東海防空識別區的外國軍機進行識別查證。
從10余年前首次首批駕機升空警巡東海,到如今常態化執行空中警巡任務,該大隊的飛行員們一次次駕駛戰機亮劍海天,有了“飛得遠”的新佩劍,更有了“飛出去”的底氣和自信。
“每次執行警巡任務,既有守衛空中國門的豪邁,更有加速提升戰斗力的緊迫感。”10余年間,該大隊飛行員經常緊急升空,有效處置各類空情,他們深有感觸地說,“空中兩機對壘,只需一兩個動作,對方的訓練水平什么樣,互相都一清二楚,絲毫騙不了人。”
“你在觀察別人,別人也在觀察你。每次升空,都是打仗前的最后檢驗。”這是該大隊飛行員在任務中形成的共識。
大隊長每次執行任務歸來,都會仔細分析與對方交鋒的細節,評估對方的作戰能力,反思自身能力的增長路徑。在他看來,戰術素養是藏不住的,只有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才能在未來的交鋒中給予對手更大的震懾。
該旅副參謀長則將每一次執行任務,比作一個“照鏡子”的過程:找到自己的弱點,并尋求克服這些弱點的辦法;找到對方的弱點,并造就利用這些弱點的能力。以人為“鏡”,說到底,就是照出一個“真實的自己”。
眼睛向外看、向前看,讓他們看到了差距,找準了方向,也為實戰化訓練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近年來,該大隊的飛行訓練呈現出一幅幅嶄新圖景:
組織考核,“對地突防”首先穿越的是“電磁叢林”;低空飛行、編隊突防,全部不組織預演,不準先行勘察靶場目標,不準提前進入考核區。看似刁難,考核組實則用心良苦:未來全疆域作戰,有形空間和無形空間,無一不呈現陌生化……
聯合訓練,他們與友鄰各軍兵種協同要素不僅“聯訓、聯演”,而且“聯考、聯評”。空艦對抗、空地對抗、艦機協同、陸空協同等一個個課題在“同一把尺子”下相繼展開,一場場演練在“同一個舞臺”上風起云涌……
手段越來越多,底氣越來越足。這些年來,人民空軍按照習主席“加快建設一支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強大人民空軍”號令,堅定維護國家利益延伸拓展,不斷深化空軍的戰略應用。該大隊官兵時刻“領飛”在前,飛越巴士海峽、宮古海峽、對馬海峽,飛了過去沒有飛過的航線,到了過去沒有到過的空域,用實際行動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領空安全。
我們很難想象,在那遙遠的海空之上,飛行員們面臨的是怎樣的波詭云譎。
問及他們是否有擔心,一名飛行員的回答鏗鏘有力:“沒什么好擔心的,因為我早已做好了準備。我唯一擔心的是,當那一天真的來臨時,不讓我沖在最前面!”(康子湛 李建文 宋子洵 張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