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人妻在线,在线看片免费不卡人成视频,国内精品久久精品,日本免码va在线看免费最

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追尋紅色足跡 開啟青春遠征

——江蘇省淮北中學連續18年組織“鐵流千里”考察隊深入開展國防教育

2024年09月04日08:58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一個印有“為人民服務”的雷鋒包、一雙運動鞋、兩套隊服,一群平均年齡16歲的學生,步行總行程超過1000公里。

白天“行軍”,參觀革命紀念館、瞻仰烈士陵園;晚上寫文章、編快報,記錄沿途所見所聞所感。

捐助困難學生、慰問敬老院老人,走一路,做一路好事……

這個暑假,江蘇省淮北中學組織兩批共70余名學生,圍繞紀念彭雪楓將軍殉國80周年主題,在“鐵流千里”考察隊的旗幟下接力開展紅色研學活動,開啟一場青春的遠征。這樣的暑期教育實踐活動,該校已連續開展18年。

28cd5fc8cd803960cc0c06586337cbb2.jpg

“鐵流千里”考察隊在行進中。黎宇 攝

“我們的詩和遠方”

7月23日正午時分,江蘇省淮北中學第18屆“鐵流千里”考察隊的36名隊員,邁著整齊的步伐,來到本次考察的終點——位于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的彭雪楓故居。

此時,距離他們從學校所在地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出發,已有25天。

隊員們向彭雪楓將軍雕像敬獻花籃后,跟隨講解員走進故居,了解彭雪楓革命的一生。

“今年是彭雪楓將軍殉國80周年,我們走過安徽省宿州市,河南省永城市、夏邑縣、確山縣等彭雪楓將軍戰斗過的地方,緬懷他的豐功偉績。”活動發起人、淮北中學思政課教師陳經山介紹,彭雪楓領導的新四軍游擊支隊,曾駐扎在永城市;彭雪楓創辦的《拂曉報》,誕生在確山縣竹溝鎮;1944年9月,時任新四軍第4師師長兼政委的彭雪楓在夏邑縣八里莊指揮作戰時,不幸中彈壯烈殉國……

一路上,隊員們戰風雨、斗酷暑,沿著革命先輩的足跡行走千里。隊員們說,千里路程雖長,但只要一步一個腳印,就能找到“我們的詩和遠方”。

誕生于抗戰烽火中的淮北中學,前身為“淮北蘇皖邊區公立淮北中學”,是1941年由劉少奇、陳毅、鄧子恢、彭雪楓等老一輩革命家創辦的一所抗日軍政學校。抗戰時期,學校所在的泗洪縣是新四軍第4師師部駐地。

多年來,為了引導學生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淮北中學校園里立起老一輩革命家的雕像,開辟以“鐵軍”為主題的文化角,并將“攻堅克難,敢于爭勝”作為學校的校訓。

“我們去看看革命先輩,也讓他們看看后來的我們。”2007年,在該校組織的一場座談會上,淮北中學師生和與會的新四軍老戰士想到了一起:尋訪新四軍戰斗過的地方,傳承和發揚“鐵軍”優良傳統。

如何尋訪?該校已有一支尋訪淮河兩岸革命故地的淮河考察隊,于是學校在此基礎上組建了新的考察隊。因每次徒步路程有上千公里,學校將新考察隊命名為“鐵流千里”考察隊。

2007年,彭雪楓將軍百年誕辰,第1屆考察隊穿越蘇、皖、豫3省,重走彭雪楓將軍的西征、東進抗日路,歷時35天。

2008年,劉少奇同志誕辰110周年,第2屆考察隊重走劉少奇同志回延安籌備黨的七大之路,歷時40天。

……

2023年,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第17屆考察隊一路北上抵達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歷時47天。

近年來,考察隊隊員深入過井岡山、仰望過寶塔山、走進過西柏坡,一步步將革命老區繪入他們的“紅色行走地圖”。隨著考察隊越走越遠,學生參與熱情越來越高,考察的主題也不斷拓展。

c8f9efeb1b56f361c08d44ab7093e58c.jpg

在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鐵流千里”考察隊向雪楓小學捐贈助學金。李春柳 攝

直播間的“雙向奔赴”

“大家看這塊寫著‘新四溝’的石碑后面,就是當年彭雪楓帶領軍民開挖的水渠。”張景藝移動手機鏡頭,向直播間的“云隊員”介紹一條寬約10米的水渠。有了這條水渠,荒地變良田,當年就獲得了糧食大豐收。后來,當地人也稱其為“雪楓溝”。

張景藝是一名大三學生,在淮北中學讀書時曾參加過兩次“鐵流千里”考察隊,這次以領隊的身份參加活動。今年活動啟動時,為了讓沒能參加的學生實現“云考察”,讓家長們看到隊員的成長,考察隊開啟了“鐵流直播”。

一路上,考察隊通過直播鏡頭講述新四軍的故事——在江蘇省泗洪縣,彭雪楓率領軍民冒雨搶險救災,加固堤防,守護數萬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當年修筑的堤壩就是現在的“雪楓堤”;在安徽省渦陽縣,彭雪楓帶領軍民挖掘了一條10余公里長的排水溝治理水患,當地自發立起一座“彭公雪楓德政碑”;在河南省永城市,一首民謠傳唱至今:“彭司令,真是強,誰提起來誰夸獎。生活艱苦又樸素,關心群眾像爹娘……”

途中,隊員們發現不少以“雪楓”命名的道路、橋梁和學校。

“這是彭雪楓將軍以另一種形式守護著他熱愛的土地和人民。”隊員朱翔宇說,來到當地才看到這么多的革命文物,了解到這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在實地考察、當地人員的講解介紹下,書本和傳說中的故事更加可感、可觸。

在夏邑縣八里莊彭雪楓將軍紀念館,隊員們來到“彭雪楓將軍殉國處”鞠躬獻花。接著,他們尋訪了當年彭雪楓指揮戰斗的戰場。

“置身當年的戰場,書本上的文字,仿佛化為千軍萬馬。”站在高處眺望,隊員張子慧說,當年激烈的戰斗就像發生在眼前。

起初,隊員們的親友、同學是觀看直播的主體。后來,一些當地群眾和愛心人士開始關注直播。

“機緣巧合下,我看到了直播,為孩子們的勇氣和精神點贊!”河南省南陽市第八中學教師王秀義通過直播間聯系考察隊,不僅為隊員們義務講解南陽文化,還帶他們參觀了臥龍崗。看到直播的當地志愿者,還特意為考察隊送來飲料、藥品和扇子。

“這就是雙向奔赴。”陳經山介紹,一路上,考察隊組織隊員們獻愛心、做好事。

途經安徽省靈璧縣婁莊鎮時,隊員們走進敬老院,為老人們表演紅色節目,幫助打掃衛生。臨走時,有位老人拉住隊員蔡家旭的手,一個勁往他包里塞水果。

在安徽省泗縣,考察隊通過當地愛心機構為一名家庭困難學生捐款,很多隊員把路上舍不得買零食的錢拿了出來。

河南省夏邑縣、湖北省襄陽市、湖南省平江縣……每到一個地方,隊員們都主動聯系當地敬老院、光榮院,幫助做一些小事。

“革命傳統,我們來繼承。迎日出,送晚霞,鐵流千里意氣發。”漫漫征途,隊員唱著自創的隊歌,用腳步追尋歷史,用汗水書寫青春。

21c1f186ad11ab0ca95cb535d2c83fe6.jpg

在湖北省石首市博物館,“鐵流千里”考察隊隊員了解革命文物。韋雪梅 攝

考察隊的“三件寶”

“今天戴曉東雖然腳疼,但堅持不掉隊,大家要向他學習。”7月20日晚的隊務會上,考察隊值班員袁國翔點名表揚遵章守紀的模范隊員,同時批評了集合拖拉的隊員。

“鐵軍精神,我們來發揚。”該校領導介紹,鐵的紀律是新四軍戰勝艱難險阻的強大武器,為了確保考察的安全順利,第1屆考察隊借鑒新四軍十條軍規,制定了“服從命令,聽從指揮,不許掉隊”3條隊規。隨著時代發展,“不允許走路聽音樂”“走路不能玩手機”等被寫入隊規,逐步形成現在的22條隊規。

“保證隊員們順利走完千里路,增長見聞,學會自主和自立,守紀律很重要。”帶隊老師呂瓊介紹,每名隊員都要獨立承擔一項工作,有負責帶路的引導員、保障安全的安全員、負責財務的出納員、聯系食宿的外聯員等。

“隊員們不用交食宿費,除學校提供的經費外,食宿要靠外聯解決。”考察隊外聯員裴永琦說,外聯要和陌生人打交道,保證隊員能吃飽,有地方休息。

一次,因為住宿的房間很熱,有隊員想到有空調的會議室休息。會議室雖然沒鎖門,但管理員早已離開,隊員們便沒有過去,熱了就用冷水擦身降溫。第二天,隊員們把洗漱間打掃干凈才離開。

“做外聯除了真誠溝通,我們的一言一行都事關形象、事關成長。”裴永琦說,他們多向當地教育部門、學校、駐軍部隊等單位尋求幫助。得知考察隊是徒步尋訪革命先輩足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隊伍后,有關單位都會積極支持,有的不僅提供食宿,還組織參觀和座談交流。得到幫助后,隊員們會送上感謝信,幫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新四軍第4師有“三件寶”:騎兵團、“拂曉劇團”和《拂曉報》。考察隊也有“三件寶”:鐵腳板、“鐵流劇團”和《鐵流快報》。

“一天走了40公里,這不是吃苦,而是‘很酷’。以前聽老師講志愿軍14小時行軍70多公里奔襲三所里,我覺得難以置信。這次自己靠‘鐵腳板’走到終點,我覺得信仰和意志力真的能創造奇跡。”

“過去,我以為參加新四軍的動機都很高遠。原來他們就是為了讓老百姓不挨餓、不受凍、不被敵人欺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擔當,我們不能只享受當下,也要為未來努力。這樣才能堅定地告訴先輩們,我們將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今天是8月15日,我們來到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張震將軍陵園祭奠緬懷,聽了很多張震將軍的抗日故事。我們要銘記他的英勇奮斗和無私奉獻。”

……

《鐵流快報》記錄了隊員們堅定的腳步和思考的足跡。考察隊隊員、主編張振宇說,隊員們途中要圍繞追尋紅色足跡、團結友愛、精神培育、勤儉節約等20余個主題,手寫800余字的見聞和感想,主編每天遴選優秀文章刊登在《鐵流快報》上,激勵大家堅定前行。

“走一路,看一路,思考一路,這不僅是身體上的鍛煉,也是思想上的遠征。”陳經山說,以辦報引導學生感悟革命情懷,這個傳統一直延續下來。

如今,陳列在淮北中學校史館的一份份字體各異的《鐵流快報》,已成為該校開展紅色教育的重要載體。

b3a34670c99c90422eff3a881b882ead.jpg

在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張震將軍陵園,“鐵流千里”考察隊隊員敬獻花籃。方其 攝

成長成才的“助推器”

“英雄篇章,我們來續寫。戰風雨,斗酷暑,去病增智正三觀。勇于斗爭、敢于勝利,感動中國做棟梁。”每次返程,隊員們都會高唱自己創作的這首歌邁入校園。

一起返回的還有“鐵流劇團”的原創表演。考察隊隊員將沿途見聞排練成舞臺劇,在學校進行匯報演出。

有一年,隊員們表演的紅色歷史劇《藕奶奶》大受歡迎。

故事發生于1941年5月,彭雪楓率部進駐泗洪縣半城鎮大王莊一帶。日偽對淮北抗日根據地實行經濟封鎖,部隊給養困難。當地群眾婁鳳英自告奮勇,帶著戰士們到洪澤湖中挖藕捉魚,并傳授經驗技巧,幫助部隊渡過難關,戰士們親切地稱呼她“藕奶奶”。

被捕后,面對敵人毒打,婁鳳英始終保守秘密不暴露新四軍隊伍。扮演婁鳳英的隊員為了演好“藕奶奶”的英勇不屈,幾次直接摔倒在地,令觀眾動容。

有隊員表示,在學校看了“鐵流劇團”的紅色歷史劇深受觸動,后來決定參加考察活動。還有一部名為《滿門忠烈》的原創劇,講述了渦陽縣丹城鎮謝莊一家3兄弟參加新四軍,都犧牲在抗日戰場的感人故事,也引起很大反響。

演出教育培養了隊員,他們的表演也影響帶動了更多人。“社會實踐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助推器’。”呂瓊說,考察結束后很多隊員養成了長跑的習慣,隊員們自發成立“星火愛心社”,利用周末開展志愿服務。不少家長反映,隊員們回來后不僅身體結實了,也更有擔當了。

參加過第6屆“鐵流千里”考察隊的孔凡凱,如今已是一所小學的思政課教師。

孔凡凱有一名學生是“軍迷”,但學習不夠用功。孔凡凱給他講述了彭雪楓將軍抓住一切時間讀書學習的故事:“彭雪楓將軍愛讀書、善于學習,不管是行軍還是作戰,他都帶著書報箱子。一到駐地,洗了腳,他就在油燈下看書看報,經常一看就到半夜,甚至是通宵達旦。”聽完故事,那位學生受到激勵,學習更加努力認真,還常纏著孔凡凱講更多這樣的故事。

善于將道理和故事相結合,讓孔凡凱的課受到學生歡迎。參加考察隊后,孔凡凱養成了購買和學習紅色書籍的習慣,建起了自己的“紅色故事庫”。

多年來,淮北中學除了每年開展“鐵流千里”活動外,還將新四軍“鐵軍”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融入教學中,推動國防教育深入開展,引導廣大師生厚植家國情懷,助力強國強軍。(萬東明 劉國海)

(責編:陳羽、劉圓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