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衛士”、塔吉克族護邊員巴依卡·凱力迪別克一家三代護邊70余年——
“高原雄鷹”接力守護帕米爾
秋天的帕米爾高原,空氣冷冽。雄偉的慕士塔格峰,靜靜俯瞰著大地。
巴依卡·凱力迪別克獲得“人民衛士”國家榮譽稱號的第二天,記者來到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鄉,見到72歲的巴依卡老人。
巴依卡家的小院子坐落在雪山腳下,大門兩邊懸掛著愛國擁軍教育基地、喀什地區干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等牌子。
走進家中榮譽室,“時代楷!薄叭珖鴥炐愎伯a黨員”“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愛國擁軍模范”等榮譽證書擺滿房間。
“扎根帕米爾,忠誠戍邊關。”70余年來,巴依卡一家三代接力為紅其拉甫邊防連官兵當向導,共同守邊護邊,在祖國邊防線上譜寫了一曲忠誠之歌。
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地標“帕米爾雄鷹”。胡錚 攝
“沒有國家的界碑,哪有我們的牛羊”
中秋節前一天,巴依卡·凱力迪別克迎著朝霞再次踏上熟悉的巡邏路。
70余年來,這條巡邏路上,留下了他們一家三代人牽著牦牛奮力前行的身影。
這里位于中國版圖最西端,與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國接壤,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雪峰連綿,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風力常年在七八級以上,被稱為“生命禁區”。
1949年12月,紅其拉甫邊防連成立。起初,哨卡建在高原上的雪窩里,官兵巡邏時常在風雪中迷路。其中,去往吾甫浪溝的巡邏路尤其艱險!拔岣藴稀,塔吉克語意為“死亡之谷”,巡邏時要翻越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達坂,穿過一片又一片亂石灘,蹚過一條又一條冰河,F代交通工具無法通行,一般騾馬不肯前進,被譽為“高原之舟”的牦牛就派上了大用場。
官兵不熟悉地形邊情,急需經驗豐富的向導。這時,塔吉克族牧民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站了出來,主動請纓給連隊當向導,和官兵一起騎著牦牛去巡邏。
凱力迪別克家常年飼養牦牛,熟悉牦牛習性,了解當地氣候和自然環境。此后數十年,凱力迪別克和邊防官兵一起走遍了紅其拉甫邊防線上每一塊界碑、每一條河流、每一道山溝,結下了深厚情誼。
一頭牦牛、一匹馬,一根皮鞭、一個望遠鏡,當向導、守邊防——從那時開始,西陲邊境線上,出現一批義務向導的身影。
1972年,年邁的凱力迪別克將向導的擔子交給了兒子巴依卡!案赣H說,是解放軍把糧食、柴火和藥品送到我們牧民手里,還幫著修房子,讓我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幫助解放軍守邊防,就是守護我們的家。”巴依卡曾回憶道。
巡邏路上,巴依卡與官兵一起爬冰臥雪、修葺界碑,甚至直面生死。
1997年,提孜那甫河水暴漲,巴依卡被湍急的水流沖擊,從牦牛上掉下來摔在大石頭上,受傷3個月后才痊愈;1999年,巡邏隊遇到罕見暴風雪,巴依卡在零下30攝氏度的寒風中凍傷,軍醫拼盡全力才保住他的雙腿……盡管屢屢遇險,巴依卡一直堅持巡邊護邊,他的理由,質樸而篤定:“巡邏是國家的事情,也是牧民的責任。沒有國家的界碑,哪有我們的牛羊?”
后來,和巴依卡一樣的義務向導有了專屬稱謂——護邊員。
20世紀80年代,軍地從愛國擁軍意識強、守邊護邊能力好的群眾中選拔護邊員,義務協助護邊。一座氈房就是一座哨所,一名牧民就是一名哨兵。如今,在新疆漫長的邊境線上,護邊員隊伍日益成為守衛邊境的重要力量。
2001年,巴依卡將兒子拉齊尼送到部隊,成為原喀什公安邊防支隊塔縣大隊機動中隊的一名戰士。兩年服役期滿,拉齊尼放棄留在縣城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
2004年,拉齊尼接過護邊員的接力棒,第一次巡邏吾甫浪溝。這次,巴依卡一路同行,將自己手繪的“巡邏圖”交給拉齊尼。圖中標注了險段、坡度、宿營點……
這一年,拉齊尼光榮入黨。他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盡我所能,為人民、為祖國多做好事……”
“祖父和父親的精神鼓舞著我雄鷹般飛翔”
“南湖紅色的光照亮帕米爾高原,在晨曦中,我的祖父凱力迪別克露出笑顏……他視巡邊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和擔當,祖父這種精神是我家的一盞明燈……祖父和父親的精神鼓舞著我雄鷹般飛翔,我以鋼鐵般的意志,日夜巡邏在冰峰雪嶺間。”這是拉齊尼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創作的詩歌《南湖》。
短短的詩行,是拉齊尼一家忠誠戍邊的寫照,也是一名共產黨員的深情告白。
現在,已退出護邊員隊伍的巴依卡,一直珍藏著一根巡邊時用過的皮鞭,上面刻著一串特殊的數字——“2021.1.4”,拉齊尼犧牲的時間。
2021年1月4日,正在喀什大學參加培訓的拉齊尼奮不顧身救起一名不慎落入冰湖的兒童,生命定格在41歲!笆鹤游倚睦锾貏e難過。但他是為救人犧牲的,我為他感到驕傲!卑鸵揽ㄕf。
不久,中共中央宣傳部追授拉齊尼“時代楷模”稱號,中共中央追授拉齊尼“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我的命是拉齊尼救下的!痹诩t其拉甫邊防連服役的裴濤回憶起2011年那次生死救援。
巡邏途中,天氣驟變,大雪沒過了牦牛腿。走在隊伍最前面的牦;藗趔趄,裴濤被甩下來掉進雪洞,雪洞隨時可能垮塌。危急時刻,邊防官兵和拉齊尼一起奮力救援。拉齊尼脫下衣服打成結,系成繩子,趴在雪地上用了兩個多小時才將裴濤拉了出來。拉齊尼體力透支,被凍得昏迷過去,在縣醫院搶救多時才蘇醒。
“在連隊,官兵都親切地稱他老大哥。他總是把連隊的事、官兵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在我們需要他的時候,他總能及時出現。”紅其拉甫邊防連二級上士苗廣林說起官兵心中的拉齊尼。
2020年春節前夕,大雪封山。紅其拉甫邊防連前哨班的蔬菜吃完了,食用油即將告罄?扇デ吧诎嗟谋P山路極其險峻,被稱為“生死九道彎”,車輛無法通行。正當官兵一籌莫展之際,拉齊尼牽著3頭牦牛出現了,他冒著風雪給前哨班送來補給和年貨。
一次巡邏途中,隊伍遭到暴風雪襲擊。憑借對地形的熟悉,拉齊尼帶著官兵找到一處避風的山谷宿營。夜里,大家在嚴寒中咬牙堅持,拉齊尼用父親教過的方法,把15頭牦牛聚集起來形成一堵厚厚的“墻壁”,阻擋寒風。官兵緊挨著牦牛取暖,度過了那個風雪之夜。
“現在條件好多了,這種情況很少出現了。”喀什軍分區領導介紹,近年來,巡邏線上建起了執勤工作站、惠民驛站,護邊員配備了摩托車、對講機等,工作條件得到很大改善。軍分區還攜手某陸航旅開辟高原巡邏航線,所屬邊防連隊均可到達。
巴依卡看到了拉齊尼一直期盼的事。
2018年,拉齊尼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圍繞民生實事、國防建設積極建言獻策。他曾在一份議案中建議,適當提高護邊員待遇、擴大護邊員隊伍、加強邊境管控,實現護邊員隊伍“留得住、守得住”,F在,護邊員不僅有護邊員補貼,還有國家惠民補貼、草場補貼等。
圖1: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左)與邊防人員行塔吉克族吻手禮。資料照片;圖2:巴依卡·凱力迪別克撫摸兒子拉齊尼·巴依卡的雕像。馬學智 攝;圖3:拉齊尼·巴依卡(右)為紅其拉甫邊防連官兵當向導。王烈 攝;圖4:巴依卡·凱力迪別克為預定新兵講護邊故事。張洋 攝
“英雄的名字,是我們奮進的路標”
在紅其拉甫邊防連營區,一個個榮譽燈箱矗立道路兩旁。拉齊尼和新時代衛國戍邊英雄群體的大幅照片,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拉齊尼不僅對家鄉有感情,對邊防有感情,對連隊也很有感情。”巴依卡說。2022年,巴依卡來到紅其拉甫邊防連,將一套特制的馬鞍送給連隊,完成拉齊尼的遺愿。
這套馬鞍是拉齊尼生前為方便邊防官兵學騎牦牛專門定制的。牦牛和軍馬體型不同、性情有別,用普通馬鞍套在牦牛背上騎行,不舒適也不安全。新戰士下連后,有一套舒適的馬鞍,騎牦牛就穩當多了。
一套定制馬鞍,幾多魚水深情。這幾年,連隊官兵休假探親途中都會自發去探望巴依卡老人,陪老人聊聊天,說說連隊的變化,關心老人的生活,如同親人一般。
“他總是很細心地給我們講解巡邏路線、分析路況,還教我們分辨天氣情況!苯洺:屠R尼一起巡邊的護邊員都巴斯·庫爾布尼克介紹,拉齊尼經常提醒年輕的護邊員們,要和邊防部隊保持聯系,發現異常情況必須及時告訴連隊。
受拉齊尼一家三代守邊護邊事跡的影響,越來越多塔吉克族群眾加入護邊員隊伍,米爾班夏·庫努西就是其中一個。
兩年前,達布達爾鄉大學生米爾班夏·庫努西從內地學校畢業,選擇回到家鄉成為一名護邊員!坝⑿鄣拿郑俏覀儕^進的路標。守邊護邊,就是守護我們的幸福生活,F在家鄉發展越來越好,回鄉創業的機會也更多了!泵谞柊嘞恼f。
過去,牧場只有氈房和土房子,F在,牧民住進了新房,牦牛等牲畜也有了溫暖的“新家”。從“深山放牧無定所”到“大山深處有我家”,曾經的深度貧困縣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2019年整體脫貧摘帽。一個個產業落地、一個個景區建成,現代化的學校、大橋都建了起來。山鄉巨變,正吸引越來越多有志青年返鄉。
“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為什么這樣紅……”離巴依卡家不遠,提孜那甫鄉小學常常響起拉齊尼最愛的這首《花兒為什么這樣紅》。2021年3月,為弘揚拉齊尼熱愛祖國、對黨忠誠、心懷大愛、舍己為人的精神,這所學校更名為“拉齊尼小學”。如今,學校原樣保留了拉齊尼讀書時的一間教室,將其建成開展教育活動的紅色課堂。
“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家,這是56個民族的家”
9月15日,一隊即將入伍的塔吉克族預定新兵,來到巴依卡家的榮譽室,圍著老人聽他講護邊故事。
“國家又給了我這么高的榮譽,我總擔心自己作不出更多的貢獻,F在來我家院子參觀學習的人越來越多,能讓更多人了解新疆、關心國防、守衛邊防,我感到很欣慰!卑鸵揽ɡ先苏f出自己的心聲。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文旅局領導介紹,2022年,塔什庫爾干紅其拉甫機場正式通航,尤其是今年9月20日起,紅其拉甫口岸由季節性開放轉為常年開放,很多游客慕名而來。今年以來,自駕和乘機來旅游的游客是往年的5倍以上。
巴依卡家的榮譽室成為許多游客專程來打卡的地方,最多的時候一天接待近百人。
以前,榮譽室是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子。2017年,當地政府幫助修繕巴依卡家,升級改造榮譽室,陳列了巴依卡一家三代獲得的各種榮譽證書、獎杯,巡邊護邊的圖片、視頻資料,牛鞭、馬燈等物件。巴依卡也成了榮譽室的“講解員”。
“他們來,我很高興,能一起交流說說話!”每每迎來參觀的干部群眾、青少年學生和游客,巴依卡臉上都掛滿笑容,不厭其煩地講解介紹,他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家,這是56個民族的家!
前不久,從上海來的一家三口被滿墻的巡邊照片和滿屋的榮譽證書所震撼。正在讀初二的張亮亮告訴記者:“巴依卡老人一家的感人事跡和紅其拉甫國門的威武壯觀,讓我對衛國戍邊有了直觀的感受。我和老師同學分享所見所聞所感后,他們都想來看看。”
除了在自家的小院子迎接八方游客,巴依卡還抽空到邊境牧區,向年輕護邊員講述軍民團結故事、介紹守邊護邊經驗。
拉齊尼軍警民聯合執勤工作站是他常去的地方。工作站里開辟了一個愛國守邊傳承館,保留有拉齊尼生前住過的宿舍,展示了巴依卡一家的事跡。
工作站建在海拔4200余米的雪山上,原為提孜那甫鄉軍警民聯合執勤工作站,2022年改為現在的名字。工作站大門前矗立著拉齊尼的半身雕像!叭巳藸幾隼R尼 人人都是拉齊尼”的紅色標語,印刻在每個人的心間。
拉齊尼·巴依卡(左一)在巡邏間隙彈奏民族樂器。胡錚 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