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人妻在线,在线看片免费不卡人成视频,国内精品久久精品,日本免码va在线看免费最

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山河作證:我們共同守護著你

2022年04月06日10:18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清明時節,某部組織開展“繼承先輩遺志、賡續勝戰基因”活動。劉家園攝

清明,如期而至。在這個縈繞著緬懷與思念的節日里,人們的思緒再次進入“雨季”。此時,空氣中彌漫著一種肅穆與凝重的味道。

人們在祭奠親人的同時,也沒忘記英烈們。如果說是先人賦予了我們生命,那么這些英烈則是用熱血澆開了今天的幸福之花。

對于那些守墓人來說,清明的這一天,只是他們生命中平凡一天的縮影。漫長的歲月里,他們都在守護著這些英烈。追思與崇敬,早已化成了尋常日子里的默默付出。

悠悠歲月,無言的墓碑見證著一份厚重的承諾——你守護幸福,我守護你。

關鍵詞 承諾

“我們守護在這里,他們就不會孤獨

許多年以后,老兵郭德剛還會想起,在魯班紅軍烈士陵園第一次遇見劉付昌時的情景。

23年前的那個春天,郭德剛和戰友來到位于貴州省仁懷市魯班鎮的這座烈士陵園掃墓,認識了劉付昌。郭德剛打心眼里敬仰這位“為146名紅軍烈士守墓30年”的老人。

當時,劉付昌老人干活時的一絲不茍,吸引了郭德剛的注意。墓碑錯落有致,老人一塊一塊仔細擦著墓碑。等擦完上面再彎腰擦下半部分時,老人明顯有些吃力。

“我來幫你吧。”郭德剛并沒有意識到,他脫口而出的這句話竟成了一份承諾。

這個“幫”字,此后他將用一生來兌現。

“作為一名老兵,我更懂他們。”對于自己為何會萌生守墓的念頭,郭德剛這樣解釋。擦拭墓碑、培植花草、講解英烈事跡……此后,滿目蒼翠的魯班紅軍烈士陵園,迎來了郭德剛整日辛勞的身影。

與其說是承諾,不如說是認同——對烈士精神的認同、對劉付昌老人選擇的認同。帶著這份認同,如今年逾古稀的郭德剛,依舊守護在這里。

“我們守護在這里,他們就不會孤獨。”郭德剛的這番話,也是更多守墓人的心聲。

在距離魯班紅軍烈士陵園1700多公里的浙江省德清縣龍山茶山嶺一座烈士陵園里,75歲的退休教師蔡永法也在忙碌著。屈指一算,他已經在這里守護了57個春秋。

如果這種守護也以“代”計算的話,他是“守二代”。從父親的手里,蔡永法接過了烈士陵園大門的鑰匙,接過了修整陵園墓地的工具,也接過了父親的囑托:“我們在,他們的事跡就永遠鮮活。一定要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的付出與犧牲。”

遠在祖國西陲的新疆,老兵陳俊貴已在喬爾瑪烈士陵園守護了37個年頭。當年,還是新兵的陳俊貴和班長鄭林書執行任務,途中被大雪圍困。忍凍挨餓的生死關頭,為了救他,班長不幸犧牲。為了班長臨終時“看護著部隊戰友”的囑托,1985年,退役后的他選擇義務守墓,無怨無悔直至今日。陳俊貴特別看重講解員這個身份:“見過在關鍵時刻把死留給自己的人,更知道一個人的生命究竟該怎么度過。”

英雄遠去,化作陵園里座座墓碑。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烈士墓98.9萬余座,烈士紀念堂館、碑亭、塔祠等紀念設施2.9萬余處。與之相伴的,是無數崇尚英雄、守護英雄的平凡守墓人,他們用自己寶貴的生命進行著一場忘卻時間的守護。

為烈士守墓,放在社會價值坐標系里,這一選擇有著非比尋常的厚重意義。

國家層面的褒獎,體現著對這種平凡而崇高的選擇的認同。像郭德剛老人獲評第七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一樣,很多烈士陵墓的守護者也被授予這樣或那樣的榮譽。

褪去榮譽光環,他們更感欣慰的是,清晨迎來第一批拜謁者時,自己能像林間鳥兒清脆鳴叫一樣,深情講述英烈們的英雄故事。

關鍵詞 接力

“只要有人記得,他們就永遠活著”

青山長青,先烈們精神長存。這種長存,不僅記載于文獻資料里,更銘記在一代代守墓人的接力守護中。

“交給你了。”短短四個字,讓程祖全感到分量很重。從中,他能聽出父親對自己的期待與信任。回想起從父親手中接過守墓任務時的情景,這位重慶市黔江區城東街道三元宮烈士陵園的看護人,至今仍會覺得肩頭猛地一沉。

1949年11月,剛剛解放的黔江開始修墓,安葬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解放黔江戰斗中犧牲的22位烈士。程祖全的父親程紹光,成為第一代守墓人。后來,程紹光報名參軍奔赴抗美援朝戰場。戰場歸來,他決定繼續義務守墓。

入朝參戰的經歷,讓程紹光對守墓更加盡心。一有時間,程紹光就給兒子程祖全講英雄們的故事。父親的言傳身教,讓程祖全的眼神里閃耀著對英雄敬仰的光芒,也漸漸堅定了他“接班”的決心。

后來,程祖全經常到陵園幫父親干活,父親常數落兒子“這也干不到位,那也干不到位”。面對父親的數落,程祖全心服口服:“父親的確干得比我精細。”

“這孩子是個有心人,他對英烈們有感情。”直到有一天,父親作出這個判斷后,才把守墓的任務交給了兒子。

如今,接替父親的程祖全,已經守護了15年。這些年,程祖全越來越覺得,烈士墓不是冰冷的石頭、土堆,而是有溫度的親人。每年清明將至,他總會提前半個月停下手里其他活計,帶著妻子在園區進行一次徹底清潔,準備好用于宣講的英雄事跡材料……

兩代人接力,70余年赤心守護,從青絲到白發,從壯年到垂暮,直至生命鑄成墓碑。類似程家父子的故事,在神州大地的許多烈士墓前默默上演著。

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漏米巖村,有一座無名烈士墓,墓碑上僅鐫刻著“紅軍劉連長墓”幾個字。從90多年前起,守護這座烈士墓就成了馮煉一家四代人的事。“家在這里,守護比較方便。”在馮煉看來,培土、栽樹、祭奠,干這些事,一切都自然而然。

如今,守墓之余,身為教師的馮煉也嘗試把這份責任感傳遞給學生。在烈士紀念日和清明等日子,她會帶著學生一起來掃墓緬懷……

“不知道他具體是誰的親人,那他就是我們大家的親人。”馮煉這樣對學生們說。

更多接力守墓的故事似乎要告訴人們:大家對革命烈士的這種親情守護,就像當初烈士心甘情愿為大家的幸福生活而流血犧牲一樣真摯。

在距離漏米巖村177公里的沙溪鎮王坪村,坐落著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今年70歲的王建剛,以第二代義務守墓人的身份接替老紅軍父親,在這里一守就是28個春秋。

這是他常給人們講述的一段歷史:1934年1月,紅四方面軍總醫院遷入王坪村,很多重傷的紅軍戰士就長眠于此,大多沒有留下任何信息,在他們的墓碑上,只有一顆殷紅的五角星。

不畏生死,不求回報,甚至沒留下任何信息……英烈們濃縮的熱血人生,怎能不引起后來人的深深敬仰。

在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墨溪村,在幾代人堅持下,為紅軍烈士守墓掃墓成了當地一個傳統。90后青年羅富文是該村的第四代守墓人,他說:“只要有人記得,他們就永遠活著。”

一位網友在網上祭奠英烈時留言:“給那些帶著孩子去烈士陵園獻花的爸爸媽媽們點贊,他們正在把一種樸素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情懷植入下一代人的生命之中!”

關鍵詞 傳承

“最好的守護,是讓英烈的精神生生不息”

“他們,也曾經像今天的我們一樣青春洋溢。”

每次到諸暨市革命烈士紀念公園掃墓,戰士陳博都會想到這一點。每每此時,他的心里都會疼一下。作為武警浙江省總隊紹興支隊諸暨中隊思想教育骨干,陳博對諸暨市革命烈士紀念公園非常熟悉。

部隊營區與烈士紀念公園距離很近,大約是跑步10分鐘的路程。和其他部隊與烈士陵園的關系一樣,諸暨中隊經常來這里組織各種活動:新兵下隊參觀瞻仰、在公園義務勞動、為先烈掃墓……

盡管經常來這里,但每次讀完俞秀松烈士的事跡,陳博都深感震撼。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革命活動家,俞秀松17歲離家投奔革命事業,立志做一個有利于國、有利于民的人。

“先輩如此年輕,就毅然離開家鄉尋找報國之門。今天,穿著軍裝的我們有什么理由患得患失!?”每次上教育課,陳博都會把自己的感受分享給戰友,也一遍遍印在心里。“像是被一種力量推著向前走”,陳博迅速成長為中隊里的思想教育骨干。

“最好的守護,是讓英烈的精神生生不息。”陳博的經歷,是許多年輕一代官兵成長的縮影。

許多部隊駐地附近都有烈士陵園,有的部隊營區就有烈士墓或紀念碑,有的所在連本身是英雄以前所在的榮譽連隊。一批批軍營新生代力量行進在英雄注視的目光里,傳承著英雄的精神奮力拔節成長。

許俊彬,23歲,斬獲旅“決勝尖兵”比武戰斗體能和自動步槍射擊雙第一;舒君,21歲,奪得旅“決勝尖兵”比武五公里武裝越野和400米障礙雙桂冠……在第74集團軍某旅“狼牙山五壯士連”,每一名比武奪冠的官兵都會種下一棵“金牌樹”。掛在樹上閃閃發光的銘牌,既是榮譽的記錄,也是他們對先烈的告慰。

“今天的好生活是他們打下來的呀,記住他們就要活出個好樣子、干出個好樣子!”爺爺常講的這句話,被浙江省軍區某部上尉袁曉群時刻記在心里。袁曉群的爺爺是志愿軍老兵。從小聽著爺爺講的戰斗故事長大的她,在心中早早就種下了參軍報國的夢想。

前不久,《長津湖》《水門橋》《狙擊手》等影視作品熱映,讓袁曉群更加理解了爺爺的那句話。從當兵入伍到考入軍校,再到成長為上尉軍官,袁曉群常年上高山、下海島,奔走在基層一線。說起成長體會,她說:“我想讓爺爺以我為自豪。”

從“以先烈們為驕傲”到“讓先輩們以我為自豪”,新時代年輕官兵在自己的崗位上,正以拼搏和奮斗書寫著他們對紅色基因的傳承與發揚。(裴信明、占傳遠)

(責編:陳羽、唐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